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三十年前大学录取线是多少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十年前大学录取线是多少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80年代上中专需多少分?
八十年代那会,全国各地高中毕业生好多,而大学很少,中等技术学校也不算多,而且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中等技术学校,毕业出来国家包分配成为事业单位人员或者公务人员。
在八十年代初期初高中毕业生考大学,上中专的比例大概是3%—5%…左右,那时候中专只考3门功课语文,数学,理化或者 史地总分320分,中专需要考210分就能录取了。
大约460——500分之间。
那个时代,上中专试卷,数学120,语文120,英语100,政治100。史地生100,一共540分。
80年代家里能出一个中专生也很不容易,因为当时我国的教育***特别匮乏,文盲也非常多。当时很多学生考不上初中只能去务农,所以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凤毛麟角,相当于现在的尖子生。
三十年前的中专生,按照录取比例,可以相当于今天的哪个级别的大学生?
谢谢邀请!
三十年前的中专毕业生,应当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。初中考上的中专叫小中专,一般学制都是三年,应当相当于现在的普二本科生。而高中考取的中专生,学制两年,应当相当于现在的普一本科生。
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读中专的有两种,一种是初中毕业考中专的,一种是高中毕业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后而被中专录取的。
对于初中毕业生当年选读中师、中专的原因:
中专、中师毕业与大学毕业担任的职责不同,对国家的贡献也有所区别,待遇也不同,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时,我国中师毕业当小学教师32元每月,一年后转正37元,大学本科毕业当高中教师工资六类地区每月46元,一年后转正54元!所以,不是家庭条件和本身条件限制,谁愿意读中专、中师?
当年的事实是这样的:八十年代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有一小部分读了中专中师,特别是农村的和小城市。而不是:八十年代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都去读中专、中师,二流的初中毕业生才读高中!
当年,选读中专中师的原因:1:本身是优秀,但是,家庭条件不能供其继续读高中考大学,2:本身只是靠勤奋和努力而智力普通,有自知之明,选读中专、中师,所以,选读高中的学生并不是二流学生,请有些人写作时要搞清楚、还历史真实!
83年考的小中专,87年毕业进入研究所工作,学校里城市的学生比较少,多数都是县城或农村的孩子。先后获得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,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,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2篇论文,专利2个,高级工程师,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。但我还是有些遗憾,在那个时代种种原因让我坚决的选择读小中专早点参加工作。对比现在的本科、研究生等学历,很多是无法跟他们竞争的,学历是个门槛。
我是80年高中毕业考上三年制机制中专,那时参加高考要经过选拨的,高一经过三次,高二才固定下来,同届16个班,我们同学都是62年出生的,全国恢复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出现高峰达2600万,今年男子开始退休,考上中专,父母在工厂非常自豪,上学免费,有13元助学金,医药免费,毕业分配工作,国家干部待遇。当时最低生活费8元,相当现在低保待遇,我市现在低保是520元,相当于845元,可那时13元可够半个月学校的伙食费,馒头7分,一个菜0.1到0.2元,最贵的一份牛肉0.5元,下课百米速度往食堂跑,去抢那一份牛肉。香呀,少呀,都去抢呀,女生跟本吃不着,我认为62年到72年出生的人,是最幸福的一代没挨过饿,没下过乡,毕业国家分配,基本赶不上延迟退休,73年出生的,高考毕业后全部改变了,国家不分配了,虽然我们下过岗,可全都有社保,73年后出生的人基本没有享受我们这待遇,看看我们孩子这一代,天天为工作,为成家操碎了心,将来社保就是一问题,到退休年龄多少人能享受社保,我们那时候哪有打光棍的,你家孩子多,穷的家里只有手电简,也能找个媳妇跟你过到现在,可现在说离就离,今年研究生招生量是80年中专生的3倍多,上街带着校徽可自豪了,因为那是你有学历,有工作的代表,也太少了,我参加工作5个月,厂长派你去上海电机厂解决技术问题,刚晋助工,可独立设计总重100吨,压力1400吨,把铁板连续压平的冷平机组,破产时卖到一汽***厂,那时的中专生相当现在什么水平也不知道,告诉儿子你不要瞧不起你老爹只是一个中专生,当年也辉煌过,可甩你现在二本,三本几条街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十年前大学录取线是多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三十年前大学录取线是多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